中办、国办印发《意见》 为新时代中国科普工作设立新起点!

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既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细化指导,也是未来中国开展科普工作的指导纲领文件。它内容丰富、立意深远,为新时代中国科普工作设立了新起点,也为我们普通的科普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为何科普这么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公民科学素质快速提高。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公民科学素质快速提高,当前的科普已经形成了“党的领导、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社会协同、开放合作”的共赢模式。如《意见》所述,科学普及是土壤,民众是基础,亿万大众的科学素质提升了,才能理解科技、欣赏科技、追求科学真知,吸收科学的养分,科学的土壤才会肥沃,奇思妙想的种子才会从这些肥沃的土壤中吸收养分破土而出,开出文明之花、结出社会富足之果。虽然它们并不一定都能长成科技创新的大树,但正是这些大大小小、功能多样的小植株,与大树构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令科技创新的参天大树不会孤立于荒漠之中,也为应对明日的未知,提供无限的可能。培育肥沃的土壤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因此科普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终身学。尽管漫长艰苦,但每位参与者都能体会到因为土壤不断改良而带来的科技硕果,它们将持续而长久地改善、提升我们的生活,正如历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成就一样。

谁来做这些的科普工作?大众是科普工作的对象,但大众也是科普工作的执行者。传我所知,学我未知,凡有一丝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者,皆是科普工作的参与者。科学知识从发现者向更多的人进行传播,固然有先后和影响的程度之分,但最终如丢入静水潭中石子产生的涟漪,将这种信息传向整个池塘,并永久地提升了池塘的水位。科学发现是这颗石子,科学家、科技工作者、青年人、公众是这一圈圈知识涟漪的受益者和传播者。通过系统的安排以及相关制度的设定,保持知识信息的传播链,保证科学知识以下一环节可以感知和接受的方式正确传导下去,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各单元的职责。在其中,科技工作者应是主力军,他们不仅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发现者、生产者、创建者和弘扬者,更应该是传播者。科技工作者有着最优秀的接受及思辨能力,也是多种类型社会角色(如家庭、工作单位、社区、交际圈)的多元节点,具有信息过滤、强化、翻译的能力,也具备快速应用实践知识的精力和时间。

科普工作我们能做什么?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如不同颜料袋中被挤出的五彩斑斓的颜色,被不同的人绘成风格奇异的画呈现在公众面前。公众只看见了画作呈现出来的气势磅礴、瑰丽奇幻,却忽略了颜料是基础、想象力是核心、努力尝试绘画才是画作呈现的关键。从社会需求出发,传播不同学科的科学知识,激发公众的科学想象力,鼓励并帮助他们中的愿意尝试的人进行“创作”,是现阶段各个科普单元能做的事情。我们应当穷尽所能,帮助公众抽离出他们感兴趣的科学本质和原理,用其可以理解的方式翻译科学的信息,以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兴趣。

科普我们如何做?科技资源是科普的“源头活水”。国立科研机构有着丰富的科研成果、科教资源和完善的科研设施,在一定程度上这些都可以转化为科普资源和科普内容。年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统筹安排,不断探索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实验室对公众开放,助力公众了解基础科研,培养公众对科学的好奇心、想象力、探索欲,深入落实中国科学院“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进一步推动科研与科普的有机结合,实现“双向奔赴”。年来,研究所充分发挥科普资源优势,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满足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和科技创新的热情。良好的践行科学普及社会责任,助力科普事业发展,打造新时代发展的“科普之翼”。

《意见》同时指出各类媒体要发挥传播渠道重要作用,加大科技宣传力度,主流媒体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增加科普内容。昆明植物所一直倡导“科普+宣传”的科普策划模式,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将研究所特色科普资源通过纪录片、网络直播、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不同形式开展科普宣传,充分展示研究所特色科普资源。总之,我们应当把科普当做生活的日常,它是我们理解自然、社会、甚至未来的基础,是我们享受更好的科技产品、改善生活质量、创造更多财富的“说明书”。

未来将至,科普将是改变我们个人、国家的新思维“基础设施”。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标签: 科普科研 中国科普工作 为何科普这么重要 公民科学素质